輸送機的發展方向
皮帶是皮帶輸送機等的主要部件,應用十分廣泛。輸送機主要用于礦石開采現場的輸送,也可用于原料加工、產品加工、產品加工等。橡皮傳送帶小到能在精密機械中傳送輕質物品,小到能固定設備位置,到處可見。之所以說輸送帶作為一種運輸工具,在工業的各個領域都有如此廣泛的應用,主要是因為它比其他同類運輸工具更簡單、更經濟,從而大大降低了運輸費用和維修費用。另外,輸送帶還具有在一定范圍內連續輸送大量材料,且可自由調節的特點。據運輸技術研究報告,皮帶運輸在能源消耗和運輸成本方面比鐵路和汽車更為經濟。另外,與螺旋輸送、振動輸送和壓力導管輸送相比,輸送帶的工作效率(輸送容量/摩擦損失)也被認為是最好的輸送方式。
輸送帶的發展,大致經歷了四個階段。細節列在下面。
首先是輸送帶發展的初期階段。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末,主要原料都是天然橡膠和棉帆布,其生產工藝是多道疊層和分段硫化平板。滑輪襯墊在使用中具有多種驅動裝置,是提高運輸能力和長距離運輸的手段。
其次是20世紀70年代左右,即輸送帶大發展的10年左右。以大量合成橡膠、化纖帆布、鋼絲繩替代為特點,工藝采用多層一步成型,平鼓連續硫化。就使用而言,開始實現大規模,長距離的運輸,從而實現功能性。
三是帶式輸送機技術改造。其特點是工作壽命長,輸送帶效率高。所用材料從合成橡膠擴展到熱塑性塑料,運輸帶也開始輕巧化。耐熱、耐油、阻燃、耐酸堿性、耐磨性、耐沖擊性和耐滑性等多功能輸送帶得到進一步開發。
四期開始于上世紀90年代后期。輸送機采用整體成型、無硫化、熱塑性彈性體、芳綸纖維、無紡布等,進入了結構和工藝簡化、注重環保和綠化的新時代。與此同時,交通安全,尤其是地下輸送帶的防火、防爆問題也日益凸顯。就輸送帶的發展過程而言,生產技術的跨越階段主要集中在20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這兩個時期。
近30年來,傳送帶經歷了幾次重大的技術變革:
(一))。合成橡膠和增強織物的結合使用,降低了輸送帶的厚度和重量,賦予其多種功能,進一步擴大了產品的應用范圍。
選擇鋼絲繩為芯線,大大提高了輸送帶的強度,增大了輸送帶的長度和寬度,有效地增加了輸送能力,實現了長距離、大體積連續輸送。
擴大熱塑性塑料作為輸送帶材料的應用范圍,消除復雜的硫化過程,簡化生產流程,提高生產效率,節約能源。
主要采用整體單層芯子,使輸送帶的強度均勻,結構趨于簡化,產品輕薄柔軟,用料少,使用壽命長。
伴隨著全球高科技的日益工業化和傳統產業的高科技含量,各種輸送帶都呈現出以“技術創新與綠色環保”為主題的新概念。